南开大学722新闻传播学基础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31.42 KB
- 文档页数:6
南开大学722新闻传播学基础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南开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专业:新闻学传播学
一、填空(1×20=20分)
1.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渠道,可以归纳为( )( )( )三个类型。
2.美国报纸新闻的表现形式大体分为四种,即()()()()。
3.中国的报纸教育始于1918年,当时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蔡元培为会长,聘()和()为会长。
4.世界上早期创立的四家著名通讯社是()()()()。
5.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即()()()。
6.1912年5月5日,布尔什维克在()创办了大型的群众政治日报()。
7.大公报在()年6月17日创刊于()。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报章文体”
2.选择性理论
3.《经济学家》
4.信息主权
5.“掏粪运动”
三、简答(10×4=40分)
1.简述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2.举例说明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4.简述普利策的办报实践对现代报业的启示
四、论述题(25×2=50分)
1.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论证
2.近年来,三农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这与新闻媒介所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试运用相关的新闻传播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
五、综合题(10×2=20分)
1.请列举中国新闻史上的十位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2.请列举外国新闻史上的十位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4.1.1 2009年真题答案
一.填空
1.略(书中找)
2.略(书中找)
3.徐宝璜和邵飘萍
4.路透社、美联社、
5.圣彼得堡、《真理报》
6.1902 天津法租界
二.名词解释
1.报章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当时流行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
俗浅白的文体。
王韬发明。
这种文体的特点表现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
笔锋常带感情。
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
上运用的最有影响,因此又称为“时务文体”,后因他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娴熟,又称“新民文体”。
2.选择性理论:选择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克拉柏提出。
这一理论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
上,即认为广告受众最重要的心理特点是选择性心理。
所谓选择性心理是指,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人们的通常心理表现是首先接受同自己早先已有的观点或立场相一致的内容,而排斥那些不一致的内容;首先接受对自己和团体有利的信息,回避
那些有害的或不利的信息。
克拉柏认为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呈现出注意——理解——记忆这样一种线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分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样三个阶段。
3.《经济学家》:《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一般译作《经济学人》)于1843
年在伦敦建刊,以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着称。
说它是杂志,其实它是以报纸的身份注册的。
经济学家每周四晚上在世界六个地方同步印刷,每周六全球同步出版,4-5期/月,同时于当天晚些时候在网上更新最新一期的内容。
经济学家是一本完全国际化期刊,其中80%的发行量来自英国之外。
客观公正是经济学家杂志的的生命所在。
该期刊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与此相适应,文章始终保持了一种独特的格调:不拘一格、叙述朴实、用词准确和忠于事实。
4.信息主权:信息主权是在国家主权概念上演化而来,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
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信息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5.掏粪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场揭露丑
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这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
这一名称源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把写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中的主人公,埋头拿粪耙收集污物,不愿抬头看天主。
在罗斯福看来,这些记者就是令人不屑的掏粪者。
但新闻界却把这一称呼视作光荣的奖赏接受下来。
“掏粪运动”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
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
“掏粪运动”中尽管有些文章带有煽情主义倾向,但它在影响和引导社会正义与良知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向人们展示新闻报道的真正力量,使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成为一个大声疾呼改革的十年,在美国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责任理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社会责任理论源于美国,是20世纪40年代时由“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是其标志性著作。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其目的有二:一是防止资本主义传媒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是防止媒体内容的进一步低俗化,以保证社会道德和精英文化不致没落。
这一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置正义和品味于不顾。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的要点包括:
(1)大众传播是具有很强公共性与公益性的社会活动,所以对社会和公众负一定的责任是大众传媒机构的义务;
(2)媒介应当在其传播活动中坚持和贯彻真实、准确、客观以及服务于公众等专业标准;
(3)媒介须遵守现行政治和法律制度,对有关社会犯罪与宗教或种族歧视的话题不得有煽动性的内容;
(4)要求媒介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是受众不可剥夺的权利。
2. 举例说明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
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
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
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
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
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
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
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议程设置功能,传媒
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
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然后再举例说明一下即可。
3. 举例说明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参考】1)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能够能动选择自己所需
要的信息,因此新闻媒介努力去发掘受众所需要的信息,如娱乐热点等来满
足受众的娱乐等各种需求。
如各种花边娱乐等2)新闻媒介受到受众的监督,
受众有权监督和质疑新闻媒介。
……说的时候加上例子即可。
4. 简述普利策的办报实践对现代报业的启示?
【参考】先回答一下普利策的办报经验:1)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
流办报。
2)要有创新意识,在报业的新闻理念和经营理念上都要创新。
3)
在激烈竞争中,多做报业市场调研分析,时刻把握受众的期待。
4)充分发
挥报纸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实现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然后在回答启示:如 1)善于利用报纸策划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 2)时刻保持创新意识……
四论述题:
1.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
1)网络暴力的定义:指辱骂、谩骂、诽谤、恶意暴露个人隐私等人身攻击,超越了正常理性的网络言论,不仅由此完成了虚拟空间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的惩罚。
网络暴力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的实质是一种集合行为。
2)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①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
的言论;
②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侵犯当事人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
活进行行动和言论的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
即由诽谤——侵犯隐私权——在现实中侵扰当事人及亲友的正常生活。
3)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
①网络平台的匿名性、虚拟性以及对互联网管理不够。
现实世界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虚拟空间中很难发挥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
②网络传播主体处于非理性状态,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
这种特殊的状态既带有人际传播中分散、随意的特点,又带有群体传播中乌合之众的性特点。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当中分析了个体如何在一个非理性、易激动、少判断、好左右的群体里走向极端的心理机制。
③网络的娱乐功能。
少数网民将言论赋予强烈的道德判断,把原本平常的事件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加以肆意攻击和讨伐,网民们在彼此的言说中树立了一个个道德的假想敌,群起而攻之,形成网络语言暴力。
网民们在对不道德行为犀利抨击的同时获心的快感。
具体事例略,可结合郭美美事件等。
2.【参考】 1)新闻媒体的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等 2)新闻媒体与政府
的关系 3)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4)媒体利益
五综合题
答案略,自己从书中找出能记得住的几个人及其代表作即可。